这些年来,“跨界”之风可以说得上是越演越烈,不同介质的“物品”通过化学碰撞,总是能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绚丽火花。近日,又有一群美院学子大玩跨界艺术,将植物和艺术融合在一起进行大胆创作,创造出一个“微花园”的气氛—有花艺、有插画、有雕塑、有图书、有故事、有咖啡,当然少不了艺术家和观众们的想象力。
不拘泥传统的艺术创新
单看展讯,或许你会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关于花草的植物造型展,然而只有亲临现场,方可领略得到“跨界”的大胆创新和独特魅力—告别传统形式的图画及雕塑,而是将工业和艺术相结合。它并非单纯的展览那么简单,而是集公益和亲子活动于一体的艺术活动。除此之外,借助展览的平台本身,也推动了青年艺术家交流,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。
现场作品中,表现形式非常新颖的有《十亿捐款》和《彼得潘》,两个作品十分相似,都是把主体放到了木头做的一个鞋盒大小的灯箱中,看起来非常具有美感。策展人卢文英是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,她告诉记者,《彼得潘》和《十亿捐款》其实是同一个故事,作品只是它最后的呈现形式。在两个小时的活动中,前半段由工作人员带小朋友参观展览,给他们讲故事。《十亿捐款》的故事背景有一点小黑暗—一个少女和一个少年恋爱了,但因为少女家境贫穷,少年抛弃了她。多年以后,少女成为了一个有钱的妇人,她就捐了十亿元给小镇,要求这个小镇的镇长(即当年抛弃她的少年)受到惩罚。“我们讲给小朋友听,他们的理解力超过我们的想象,对好人和坏人的定义也很有特色。”活动的后半段则是参观粘土作品。她说:“我们这次活动还邀请不同的人参与其中,进行集体创作,比如艺术家、小孩子、自闭症人士、喜欢花草的人等等。”
走进“艺术家”
展览现场最特别的地方,就是提供了6块1.2米x2米的透明亚克力墙,并邀请6组插画艺术家在墙上进行花卉植物插画创作,另外一面由小朋友画一些小动物、小精灵。通过叠透添加的方法,最终成为共同创作的作品。作品创作过程被全程记录,部分作品会通过拍卖等方式,把筹集到的款项捐赠给相关自闭症教育机构。相隔一块透明的玻璃,四目相投,面面相觑,对于不少艺术家而言,很少有像这样和残障人士面对面近距离集体创作的机会,他们纷纷表示,这样的创作形式于他们内心有很大的触动。此外,在“微花园”展览中,同场的都是一些艺术专业的创作者,能见到许多绘画和雕塑产品,包括纸雕等,这些作品令人感觉都相当精致,连摆放的位置也非常讲究,力求能够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。
王颖儿:热爱彼得潘的插画师
美院毕业生王颖儿非常喜欢绘本,她说:“毕业创作的时候我就想做一个绘本,因为我很喜欢看童话故事,后来也接触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故事,其中最喜欢彼得潘,就以彼得潘为原型进行创作。” 王颖儿觉得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植物之中展览,这样的表现形式相当特别。“其实毕业创作已经在毕业展之后了,我以为没有第二次展览机会,但这次能够获邀参加这个展览,我觉得很荣幸,自己的毕业作品有这样的机会让更多人见到,这是非常开心的事情。通过这个活动,我也认识到很多师兄师姐,见到很多新鲜的事物,觉得非常有收获。”她说。
这次的展览给人的强烈感受是,创新非常有必要,拘泥于传统确实能够做出很扎实的作品,但是随着社会迅速的发展,一些新颖的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或工业形式出现,这些新东西很有必要。可能大多数人觉得,小发明小创造非常鸡肋,但是,正是由于这些微小的、世人觉得很“多此一举”的创新,我们有了更优质的生活。传统想要向前一步发展,融于社会,也需要利用一些新颖好玩的形式,让大家更好接受。或许,在某些人的脑海之中,艺术家总是衣衫褴褛、吃不饱肚子,然而,那不过是过去一种狭隘的想法。只要功夫扎实、头脑创新并具有实干精神,艺术家们绝对能够活得很潇洒。